10月20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首届自然共同体论坛在杭州举行。来自德国、新加坡、日本、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的自然教育研究学者、机构负责人、实践者与中国自然教育从业者共同探讨了自然教育与城市教育、户外教育的架构体系、自然教育与儿童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等自然教育核心议题。定义中国自然教育 共建国际行动纲领 首届“自然共同体论坛”在杭州举行
该论坛由中国野生动物协会和大地之野自然学校联合主办。据大地之野自然学校校长徐剑敏介绍,本次论坛旨在打造一个让自然教育面向社会沟通的平台,引起社会对自然教育的重视。论坛现场,来自全球的顶级自然教育专家分享了最前沿和最成熟的自然教育方法论和实践成果,并就共同搭建中国与国际自然教育界之间的发展桥梁达成共识。10月19日至23日论坛举办期间,浙江天目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设立了自然教育主题工作坊,开展户外教育实操、解说国家公园、在户外提供安全教育等实践科目。
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处长尹峰在论坛上发表了关于“自然教育的定义”。 尹峰表示,当代的自然教育不仅有在自然中教育,关于自然教育,更重要的是为了自然而形成的教育,通俗地讲我们理解自然教育就是让孩子走进自然,利用自然元素和自然环境进行游戏、观察、记录、创作等一系列体验活动。在活动中建立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我之间的联系。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便形成“自然共同体”。
定义中国自然教育 共建国际行动纲领 首届“自然共同体论坛”在杭州举行
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处长尹峰
促进中国自然教育普及 共建国际行动纲领
伴随着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城市人群的“自然缺失症”越来越显现出来。与地球上的资源如何共存?是现代教育需要解决的一个共同课题。德国巴伐利亚州加帕郡政府青少年及家庭事务局局长梅尔特认为,在这个问题上,更需要一个国际化的视角,一个国际认同的行动纲领,只有共同推进,才能解决这个困难而又复杂的问题。梅尔特说,自然教育、森林教育和情景教育作为青少局教育中的重要元素,密不可分,前两者教会人怎样与自然互动,后者更注重如何共建自然环境。
定义中国自然教育 共建国际行动纲领 首届“自然共同体论坛”在杭州举行
德国巴伐利亚州加帕郡政府青少年及家庭事务局局长梅尔特分享德国自然教育
在德国、瑞典、日本、台湾等国家和地区,自然教育理念已经深入普及学校和家庭,而在中国却方兴未艾。自然教育重注个体成长和社会实用性,在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浙江大学教育学院学习与认知科学研究中心主任、心理学教授徐琴美认为,自然教育的出发点之一是儿童的天性需要自然,是为了拯救儿童的“自然缺失症”带来的系列身体与心理问题。自然教育对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以及评估,是一个系统工程。“自然教育是一个新的领域,一个在不断成熟和发展的领域,需要跨界、共创,需要不同视角的人一起来探讨思考”, 徐琴美从心理健康的角度强调了自然教育对儿童成长的重要性。
定义中国自然教育 共建国际行动纲领 首届“自然共同体论坛”在杭州举行
浙江大学教育学院学习与认知科学研究中心主任、心理学教授徐琴美认为自然教育需要跨界和共创
对标发达国家成熟模式 定义中国自然教育发展
美国、德国、日本等国家自然教育模式经过数十年发展已经相对成熟,呈现出多种多样的存在形态和发展方向。
在美国,以探索自然为目的的教育课程,鼓励儿童及其家庭共同参与,把自然作为儿童的户外教室和主要学习领域,并根据年龄或年级不同组织不同的活动;日本拥有超过3700所较具规模的自然学校,提供优质环境教育、体验大自然的各种设施和野外活动场所,配备专业的指导员和项目运作人员,并且常年实施各种以体验自然和环境学习为主题的项目;在德国,仅森林幼儿园就有 1500 多所,孩子可以到原始森林在自由、放松的状态中,了解蚂蚁如何搬家等有趣命题。
定义中国自然教育 共建国际行动纲领 首届“自然共同体论坛”在杭州举行
“自然共同体”论坛现场
新生态工作室创始人王原在题为“解说国家公园”的论坛分享中认为,对自然的解说创造了人与自然、人与文化遗产之间的知识和情感连接。在中国,国家公园几乎等同于旅游,与自然教育和环境教育之间的关联缺失。而在美国,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时,在国家公园开展自然教育已经成为一个标准化动作。“通过更广义的解说形成不同利益主体的价值共识,通过解说探索机遇目的地的保护和发展新模式”,王原认为将“生态保护第一”的固有认知改变为环境价值共识,是自然教育已经在构建的一个新模式。
定义中国自然教育 共建国际行动纲领 首届“自然共同体论坛”在杭州举行
新生态工作室的创始人王原认为对自然的“解说”创造了人与自然的情感连接
作为国内少许几所纯正森林自然学校之一和国际自然教育先锋,大地之野自然学校自主开发科学、艺术、探索课程体系,以杭州天目山为课堂,拥有教研生活营地、多场域户外课程基地、自然艺术课程基地、专业自然科普博物馆等庞大的自有基地体系,引导孩子体验自然、了解自然、树立尊重自然保护自然之心、塑造人格,培养多元能力。
标签: